李建奇

简介


李建奇,现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A06研究组组长。
1986年至1990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至1993年: 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后。
1994年至1995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国家超导实验室副研究员。
1995年至1996年: 德国Max-Plank 固体物理研究所,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博士后。
1996年至1998年: 日本无机材料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9年至2001年: 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电子显微镜研究室访问学者。
2002年5月至今: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课题组长。
(期间:2002年-2009年,担任先进材料和结构分析研究部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1.电子显微技术发展。包括: 四维超快电子显微镜研发,原位电子显微镜技术,球差校正显微镜技术和电子全息研究。
2.功能材料的微结构及结构动力学分析。
3.新型超导体的结构及结构相变研究。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1、功能材料微结构研究:
    在Fe-基超导体和巨磁阻Mn-氧化物和电子铁电体系统的研究中,解决了一些重要结构问题,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KyFe1.7As2 超导系列中的Fe空位有序态和相分离结构;铁的变价态问题及五价 Fe 的存在形式;巨磁阻Mn-氧化物系统的电子轨道有序排列;钙钛矿结构中的小极化子高Tc超导体的条纹相及电子相分离;电子铁电体LuFe2O4中的低温结构相变和电荷序;Fe2OBO3中的反相条带状畴结构和磁相变点强的磁电耦合效应;新型Fe基超导体的结构,空位序和相分离特性。
2、四维超快透射电子显微镜研制:
    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和纳米器件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我们在传统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4D超快时间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2015年10月通过科学院专家组验收。2019年成功研发了新一代场发射阴极的时间分辨电镜。利用这种超快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得到物质的瞬间显微结构和原子图像(空间分辨率0.27nm),其时间分辨率达到飞秒时域(10-15秒),可以给出丰富的原子结构演变信息,超快电镜技术已经成为电子显微学的发展方向和学科前沿. 另外,我们研制的超快电镜也具传统的透射电镜的各项先进功能,可以直接进行原子结构观测和谱分析。国际专利(中国专利号:201410007910.2,国际专利号:2014/CN2014/076846).
    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380多篇,他人引用累计超过6800次,H-因子44。国际邀请报告80多次。近年承办了多次电子显微术和功能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

代表性论文及专利


**多项超快电镜综合技术专利(国际1项, 国内5项)

  1. K. Sun, S.S. Sun, C.H. Zhu, H.F. Tian, H.X. Yang, J.Q. Li*, Hidden CDW states and insulator-to-metal transition after a pulsed femtosecond laser excitation in layered chalcogenide 1T-TaS2−xSex, Science advance 4 (2018) 9660.
  2. S. S. Sun, L. L. Wei, Z. W. Li, G. L. Cao, Y. Liu, W. J. Lu, Y. P. Sun, H. F. Tian, H. X. Yang, J. Q. Li*, Direct observation of an optically induced charge density wave transition in 1T-TaSe2. Physical Review B 92 (2015)5.
  3. Z. W. Li, S. S. Sun, Z. A. Li, M. Zhang, G. L. Cao, H. F. Tian, H. X. Yang, J. Q. Li*, Ultrafast structural dynamics of boron nitride nanotubes studied using transmitted electrons. Nanoscale 9(2017) 13313.
  4. L. L. Wei, S. S. Sun, C. Guo, Z. W. Li, K. Sun, Y. Liu, W. J. Lu, Y. P. Sun, H. F. Tian, H. X. Yang, J. Q. Li*, Dynamic diffraction effects and coherent breathing oscillations in ultrafast electron diffraction in layered 1T-TaSeTe. Structural dynamics 4 (2017)10.
  5. M. Zhang, G. L. Cao, H. F. Tian, S. S. Sun, Z. W. Li, X. Y. Li, C. Guo, Z. Li, H. X. Yang, J. Q. Li,* Picosecond view of a martensitic transition and nucleation in the shape memory alloy Mn50Ni40Sn10 by four-dimension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Physical Review B 96 (2017)7.
  6. ZW. Li, Z.-A. Li, S. Sun, D. Zheng, H. Wang, H. Tian, H. Yang, X. Bai, J.Q. Li*, Direct Observation of Inner-Layer Inward Contractions of Multiwalled Boron Nitride Nanotubes upon in Situ Heating. Nanomaterials (Basel, Switzerland) 8, (2018).
  7. G. L. Cao, S. S. Sun, Z. W. Li, H. F. Tian, H. X. Yang, J. Q. Li*, Clocking the anisotropic lattice dynamics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four-dimensional ultrafast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cientific reports 5 (2015) 7.
  8. C. Ma, Y. Lin, H. X. Yang, H. F. Tian, L. Shi , J. Zeng, and J. Q. Li*,Adv. Mater., 27(2015) 6328.
  9. Z. Wang, Y. Cai, Z. W. Wang, C. Ma, Z. Chen, H. X. Yang, H. F. Tian, and J. Q. Li*, Phys.Rev. B, 91(2015) 064513.
  10. S.S. Sun, L.L Wei, Z.W. Li, G.L. Cao, Y. Liu, W. J. Lu, Y. P. Sun, H.F. Tian, H.X. Yang, and J.Q. Li*,  Phys. Rev. B, 92(2015)224303.
  11. C. Ma, L. J. Wu, W. G. Yin, H. X. Yang, H. L. Shi, Z. W. Wang, J. Q. Li, C. C. Homes, and Y. M. Zhu*, Phys. Rev. Lett, 112(2014) 077001.
  12. X. G. Guo, G. Z. Fang, G. Li, J. Q. Li, L. L. Sun, Z. C. Tang, X. L. Pan, X. H. Bao*, Science, 344( 2014) 616.
  13. J. Li, H. X. Yang, S.-W. Cheong, and J. Q. Li*Phys. Rev. B, 87 (2013) 094106.
  14. S. Cao, J. Li, H.X.Yang & J.Q. Li*, Scientific Reports, 2 (2012)330.
  15. Z. Wang, Y.J. Song,  J.Q. Li*, Phys. Rev. B 83(2011)140505(R) .
  16. H. X. Yang, H. Y. J. Song, and J. Q. Li*, Phys. Rev. Lett. 106(2011)016406.
  17. Y.J. Song, H.X. Yang, H.F. Tian, C. Ma, Y.B. Qin, and J.Q. Li*, Phys.Rev. B, 81 (2010) 020101 (R).
  18. C. Ma, H.X. Yang, H.F. Tian, H.L. Shi, J.B. Lu, and J.Q. Li*,. Phys. Rev. B 79 (2009) 060506(R).
  19. Y. Zhang, H.X. Yang, C. Ma, H.F. Tian, and J.Q. Li*, Phys. Rev. Lett. 98 (2007) 247602.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1. 强关联物理系统结构问题的研究,新型超导材料及多铁材料的合成与探索。
2. 侧重于发展低温电子显微术,EELS谱分析,Lorentz电子显微术。
3. 高端超快电子显微镜研发和超快结构动力学研究。

培养研究生情况


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2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8名。
拟招硕士生2名,硕博连读生3名,博士后3名,欢迎具有物理、材料、化学、超快激光背景的考生报考。

其他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三街八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M楼967 邮编 100190

电话


010-82649524

Email


LJQ@iphy.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