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科学家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培育青年科研人报国志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简称“物理所”)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简称“科学史所”)于9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联合举办《“两弹一星”青年说》科学家精神交流学习活动。两所新生、导师代表及教育管理干部共同参与了这场“精神盛宴”。
在校史馆中,通过以时间轴为主线的陈列方式,生动呈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自建校以来的重要发展节点:七十年前开创中国研究生教育之先河,六十年前协同攻关“两弹一星”任务,五十年前正式成立研究生院……“院士墙”集中展示了一批科学巨匠的风采,反映出中国科学院不仅汇聚了众多卓越的科研先驱,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科学家。馆内1288件展品,以实物与史料相结合的形式,使青年学子直观地体会到“科教融合”的深厚传统,真切地感悟到“育人精神”作为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国科大校史馆参观
在“两弹一星”纪念馆第一展厅,大家循着历史脉络,系统回顾了中国科学院自20世纪50至70年代初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历程。当时全院40余家单位、三分之二以上的科研人员投身这一重大工程,从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到导弹、火箭与人造卫星的突破,大量珍贵档案与影像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第二展厅则以人物为主题,集中展示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其他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并为该项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事迹,突出体现了集体协作、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青年学子通过参观深切地认识到,“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传承。
“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
在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来临前夕,科学史所王公副研究员以“烽火中科技抗战 硝烟下学脉传承”为题的报告,聚焦抗战时期科学救国实例与科学的战时保障体系,介绍科学家们或设法延续已有研究、或发挥自身专长探求支援抗战之法的故事,展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以科技为刃、以坚守为盾”的“战斗画面”;物理所副研究员李治林以“物理所简介与科学家精神”为题,为在场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主题报告。李治林简要介绍了物理所的历史沿革,随并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档案资料,生动讲述了众多科学家的感人故事。一位位科学家的面孔在屏幕上闪过,他们也曾年轻,他们始终热忱,他们用毕生心血在科研征途上写下中国人的名字,更在国家需要时毅然转身,将智慧与青春奉献给祖国。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两场报告,他们不仅了解了不为所知的光辉历史,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与“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深刻理解了“科研必须扎根国家需求”的内涵。
王公 副研究员作报告
李治林 副研究员作报告
午间工作坊中,两所学子围绕科学家精神展开了深度交流。科学史所硕士钟达闻分享了“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先生的报国故事。他回顾了朱光亚先生从1949年号召留美学子回国,到领导核武器研制实现“两弹”突破的奋斗历程。朱先生“国家需要即专业”的坚定信念,在青年学子中引发了强烈共鸣。钟达闻借此呼吁,青年一代应以先辈为指引,在专业领域创新传承,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随后,科学史所博士孙伟航以《席泽宗口述自传》为引,回顾了席泽宗院士的科研生涯。他认为,席先生的学术人生不仅是一部个人“直面困境、执着钻研”的奋斗史,更是老一辈科学家“协同创新、格局开阔”的生动缩影。席先生所倡导的“先专后通”研究方法、“扎根本土”学术立场和“鼓励争鸣”包容态度,也为当代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宝贵的启示。物理所吴令安研究员的学生张越溪,也分享了导师在生活中节俭朴实、在科研中笃实勤勉、对学生真诚热爱的点滴故事,使在场师生对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形象有了更立体、更感性的认识。物理所博士新生胡涛就当日活动发表感受,本次活动不仅通过参观、聆听报告学习到了知识,更是带来了心灵与精神上的震撼与洗涤,在入学之初迷茫之际,这些故事与精神像指路的灯塔,为他指明了未来科研之路的方向,唯有传承科学家精神,方能在科技高峰的攀登中持续突破,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两所学子交流座谈
此次活动以两所“空间近、专业亲、协作深”的合作基础为纽带,让科学家精神跨越历史、走入当下。参与学子纷纷表示,将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融入科研之路,以青春之力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