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时空第33期暨物理所80周年所庆院士系列讲座第1讲:范海福院士

更新于2008-04-16

 



明理时空第33期新闻稿

(吴宝俊)

上联:废气生余热下联:胡言寓真知 横批:只剩一张嘴

    4月16日,范海福院士以这样一副诙谐的对联在中科院物理所D楼212报告厅开始了题为“科研杂谈”——暨明理时空第三十三期的报告。此次报告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部和研究生会合办,是物理所所庆80周年院士系列讲座的第一讲。

 

    在讲座中,范院士首先结合个人经历提到了学习和研究的不同。他指出:专业基础好不等于研究能力强,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努力做到从理解到应用再到创新的飞跃,只有创新才真正是对科学家的要求。

 

    当说到做研究的目的时,范院士专门表达了对“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得诺贝尔奖”这一问题的看法:“一、中国人早就得过诺贝尔奖。二、中国科学家在本土也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例如人工合成胰岛素。三、得诺贝尔奖并不应当是科研的真正目的。”讲到这里,范院士引用了他的同行,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著名的晶体学家H.A.Hauptman的话:“Don't try to win a Nobel Prize. Some people did, but they didn't succeed.”

 

    在提到科研选题时,范院士做了一个幽默的比喻:选题是要选惊人的?关键的?还是基础的?这就好比找对象,别想着挑最好的,要挑最合适的!要从现实做起!引起了台下一片笑声。

 

    随后,范院士提到了科研成果评价的问题,他语重心长的说:“任何的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别太认真,认真就出偏差,特别是当领导的,别死看SCI引用率。”与此同时他讲述了他获陈嘉庚奖时的一段故事,原来范院士获奖的文章所发表的期刊就不属于SCI,也没有很高的引用率,他当时只是给颁奖委员会提供了该文章google搜索的结果。

 

    作为这一话题的总结,对科研成果评价行为,范院士用四句话这样评价:评价是客观的需要,标准需要逐步完善,领导最好有所宽容,个人不必过分认真!

 

    在报告的最后,范院士提到了导师和学生两代人在科研工作中和谐相处的话题,同样是以范院士的个人经历为例子,总结出了以诚相待四个字,并以此作为此次报告的结束语。

 

    在观众提问环节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同学提问:“听说范院士的爱人是位大美女,请问范院士是怎么把她追到手的?能传授一下经验吗?”顿时观众席上发出一阵笑声,原来范海福院士的爱人,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女士。而对这样的问题范老却故作惊讶:“噢?是美女吗?我还是刚才发现。”再次引起台下一片笑声。

          

    观众提问环节结束后,物理所研究生会主席刘循序代表物理所全体研究生向范院士赠送了礼品,标志着此次院士讲座的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