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时空第71期暨人文系列讲座第6期---开放的自我——文科知识分子的多种形象

更新于2016-01-21

 



明理时空第七十一期讲座(人文系列讲座第六期)

 

北京大学袁毓林老师开讲“明理时空”

开放的自我——文科知识分子的多种形象

 

新春伊始,腊梅吐蕊。1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袁毓林教授来到物理所,开启2016年明理时空暨人文系列首次讲座。

本次讲座的题目是“开放的自我——文科知识分子的多种形象”。袁毓林教授于1990年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当代语言学》、《语言文字应用》、《中文信息学报》、日本《中国语学》等杂志编委;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主要研究理论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特别是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计算语言学和中文信息处理。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和《中文信息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著作8部。曾经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北京市优秀社科成果奖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报告开始,袁教授告诉大家,北大中文系老主任曾提出的“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继而引出文科知识分子的形象、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之后,他分别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中国经济学家顾准、我国词学大师顾随、文史宗师王国维、历史学家邓广铭等历史名人的事迹为例,说明文科知识分子怎样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怎样承担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怎样完成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起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实现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

袁教授旁证博引,鼓励年轻学子在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谋生能力的同时,更加广泛地阅读和涉猎,关心现实、思考人生,从时贤先哲那里获取精神营养,培养更加开放的自我。袁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了文科知识分子的三种类型,和他们所处时代与个人的关系。并与物理所青年学子们一起探讨了科学与文学、物质与精神、时代与心灵的关系。在场的同学们听得饶有兴趣,津津有味。

通过聆袁教授的讲解,物理所的广大师生对文科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对比,也加深了理工科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担当与价值的思考。

讲座最后,袁教授勉励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常想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心去感知、领悟生命的真谛,用自己的身去实践、兑现青春的理想。

2016年1月16日【研究生会杜艺杰 供稿】

(报告开始)

(讲座现场)

(提问环节)